[筆記] 最後的貴族--從關係網絡看台灣宮廷化政治變遷
呂苡榕(2009)最後的貴族--從關係網絡看台灣宮廷化政治變遷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。
一篇有趣的論文,其實可以說是阿輝伯黨內奮鬥記懶人包。列幾個作者沒有處理,但我個人覺得好奇的問題。
(一)
1950年代,孫立人、吳國禎和陳誠等黨內可能形成威脅的人物,被總統蔣介石和當時任掌管特務系統的蔣經國以各種手段排除。此後一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,臺灣島內由蔣家掌握政黨、政府、軍隊和特務四大系統,確立了穩固的中央集權,以及在權力中樞建立以此為核心的「宮廷式政治」。而在蔣經國放棄總統蔣家世襲並過世後,1990年代初期,國民黨內是外省籍老黨國權貴派、外省籍青壯輩增額立委派(趙少康等)、以及蔣經國屬意培植的李登輝派三足鼎立。
作者論題所及的年代,李登輝確立其勢力的黨內政治鬥爭過程是重要橋段。在培養多位中生代廷臣型政治人物相互制衡的操作下,1990年代中期,國民黨內成為李派與反李派一大一小。此時國民黨內的中生代政治新星,利用當時已經民主化的制度條件,不再玩黨內宮廷邏輯,轉向直接訴諸民眾支持。例如趙少康等立委脫黨籌組新黨,宋楚瑜脫黨組親民黨。
那麼2000年之後的發展呢?原先李登輝底下的中生代廷臣型人物(連戰、馬英九、蕭萬長、吳伯雄、吳敦義、關中等)之間是否有清楚的派系或結盟關係?馬英九如何在此間脫穎而出掌握主席與總統大權?
(二)
解嚴和開放選舉一定會對國民黨內部權力型態有所影響,但是作者也說了,總統兼黨主席的制度位置有相當多的資源,讓李登輝仍有一定的專斷範圍(例如搓掉林洋港、吳伯雄、削弱宋楚瑜),以維持部分的宮廷權力關係。
但是如果從1990年末期的後果來看,李登輝的專斷人事分配結果不是權力的鞏固,而是國民黨分裂,並失去自己的黨內地位、全國民調支持度和國民黨中央的執政,所以我們可以說,宮廷政治在國民黨內已經行不通了嗎?
這個問題其實和第一個問題有相當重疊:2000年以後馬英九又是透過何種權力型態或機制,鞏固其地位並維持國民黨內的表面和諧?國民黨內生態究竟依循什麼邏輯,哪些人說了算,怎麼喬事情?(此時又有失去中央執政權和中囯和國民黨聯盟的前所未有變數)
(三)
這裡其實討論的都是黨中央高層的權力鬥爭,可是國民黨黨務和中央政府政務的中階主管的情況?是重要的嗎?還是他們其實只是被支配的、聽命行事的下屬?那麼黨內有階級流動或階級僵固嗎?
(四)
中央派系的鬥爭和國民黨地方權力的維持關係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