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就是中国透過經濟籌碼換取政治籌碼,以經促政的基本邏輯。利用在國內具有壟斷性的政治權力,在經濟上買通他國廠商,進而獲得對他國政治的影響力;一旦透過這種投資,賺取到足夠對外國的政治影響力,又可以透過這些政治權力,取得各種國際間經貿或領土資源權利談判的經濟利益。


中国從1980年代以來,以供給大量勞動力為基礎的經濟轉型,是其21世紀國際政治作戰的主要動力來源。

一方面,中国存在國內資本無法完全吸納的成千上億的相對低薪資勞動力,吸引世界各國製造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前去設廠。另一方面,中国的貿易從封閉到開放,也意味著世界商品市場中出現了一批新的消費人口。

無論是商品的生產廠商,或商品的銷售廠商,大家都到中国去了。

這個經濟現象充滿政治意義。由此,一黨專政的中国政府,可以透過手上的政策、司法、行政審查等等手段,合法且直接地從自己國內,操弄外國的經濟單位。

過去,中国在國際政治當中,多是直接利用政治手段進行外交戰。但是這樣的競爭方式,經常受到主權國家之間互不過問內政的遊戲規則束縛,也容易引起他國人民不滿。

經濟優勢帶給中国的新招數迂迴而隱諱得多了:你的公司在中国申請營業執照遇到阻礙嗎?中国政府希望貴公司能運用在貴國國內的影響力,協助配合疏通民意趨向和政府政策。你的公司想要得到稅賦補貼嗎?若貴公司堅持對中国政府和政策持負面態度,可能會阻礙雙方「良性的經濟合作」。最近要在中国生產的商品檢驗、工廠檢查不順利,貿易協定的條件不夠優惠嗎?那麼我希望貴公司能夠支持貴國對中国「友善」的政治人物。

於是作為政府政策諮詢對象的經濟菁英、企業領袖,就算仍然擁有對國家或社會責任的道德感,也會因為不能違背自己公司的利益,處處受到中国政府的限制。部分企業主甚至會為了獲得在中国賺錢的特權,主動成為專幫中国政府講好話的代言人。中国也可以利用自己國內審核特許營業項目的政治特權,在其他國家培植對自己有利的企業,就像解嚴前國民黨利用信用合作社、公車公司等區域性獨佔經濟,在黨員滲透不到的地方,培植支持自己的地方派系。

這就是中国透過經濟籌碼換取政治籌碼,以經促政的基本邏輯。利用在國內具有壟斷性的政治權力,在經濟上買通他國廠商,進而獲得對他國政治的影響力;一旦透過這種投資,賺取到足夠對外國的政治影響力,又可以透過這些政治權力,取得各種國際間經貿或領土資源權利談判的經濟利益。

這種連小屁孩都看得懂的策略,為什麼全世界企業仍然前仆後繼地上鉤?

這並不只是一個短視者願者上鉤的故事,而是一群跟在中国之後,爭食被壓榨小國殘屍的食腐者現形記。

對外國來說,除了和中国有領土或領海糾紛的國家,大多沒有和中国之間具嚴重利害的「政治衝突」。換句話說,他們對中国的政治籌碼,可以靠犧牲他國的利益來獲得:支持或漠視中国去壓榨其他國家以及中国自己國內的異見者,就是他們用來交換經濟利益的政治籌碼。對這些國家來說,用政治權力去換取經濟利益,是犧牲別人,圖利自己的划算交易。

而在臺灣,「非統派」卻又是「對中貿易優先主義者」的說法是這樣的:臺灣一定要加入世界貿易體系,臺灣沒有辦法在不討好中国的情況下加入世界貿易體系。所以我們要討好中国,先簽ECFA,再來簽TPP和其他貿易協定。有了經濟基礎,才有辦法護衛主權。

這根本毫無道理。

首先,中国對臺策略,擺明就是前述「以經換政」的邏輯。而以經換政的策略要達到最大效果,就是要提高對方對自己的經濟依賴。提高對方對自己經濟依賴的最佳手段,就是阻礙對方跟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。換言之,只要中国有能力干預臺灣與他國貿易,他就會干預我們與他國貿易。這跟我們有沒有討好中国、是否表現得像個奴才,根本無關。

其次,對中国的經濟整合程度,根本就不是外資投資臺灣的誘因,所有的投資意向調查都顯示,除了最重要的成本和市場以外,國家基礎建設、金融制度、語言條件、法律環境、政策穩定性等條件,才是投資者的主要關切要點。甚至臺灣對中国的經濟整合,將會把投資臺灣的意願轉向中国--因為既然兩岸已經整合成一個共同市場,那麼為什麼投資者要把資本投注在這個市場的邊陲,而不是這個市場的經濟和政治中心?

臺灣的廠商和官員,並非全然只是短視的、看不清楚現在利益的、拿未來國家的共同前途作交換的「上鉤者」。或許有一部分是這樣的,但也一定有人是明確知道這樣做的政治後果,卻為了兌換私利--於是真可稱之賣國--而繼續執行。

在現代社會,經濟資本可以用來交換流動的能力。當這些人透過犧牲他人的政治權力換取自己的經濟利益,這些經濟利益同時也提高他們脫離這個政治群體,自由流動的能力。出賣共同體的未來對這些沒有道德負擔的人來說,只是一場無本生意。

臺灣對中貿易依賴將逐步提高,按照以商促政的邏輯,也就是中国對臺灣的政治權力逐步提高。

無道德者的出賣是注定存在的,要避免政治主權的潰亡,唯有三條道路可行。第一,減少無知者的默許,民眾支持以政治規範壓制經貿整合可能帶來的主權威脅。第二,經貿整合不再是臺灣企業和掌權者獲取經濟利益的可能選擇(中国經濟的泡沫化)。第三,在經貿整合的情況下,中国國內已破除政治性的壟斷,或是存在抵制併吞臺灣主權意向的力量(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或友臺派的掌權)。

Comments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